专业学位类别(领域)中文名称: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英文名称:Master of Education (Subject Teaching·Mathematics)
专业学位类别(领域)代码:045104
培养单位名称: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
一、学科概况
教育硕士是学校2024年首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教学(数学)主要研究领域是数学学科教学论,是教育学与数学学科的交叉领域,旨在培养具有扎实数学素养、先进教育理念和卓越教学实践能力的中学数学教育人才。学校建有微格教室、教学技能训练室、研究生学习室。本学位授权点与商洛中学、商州区高级中学、商州区第一初级中学、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等14所学校合作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院现有校内外硕士研究生导师30余人。
二、培养方向
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培养具备坚实数学学科知识、出色教学实践能力以及先进教育理念的高素质中学数学教师。其培养方向主要涵盖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学生数学学习与认知发展、数学史与数学教育、教育技术融合与创新、数学教育研究与专业发展、跨学科与STEM教育拓展等。
三、培养目标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2.具有良好的数学学科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中学数学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3.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工具(如GeoGebra、MATLAB等软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4.熟悉中学数学教育课程改革,掌握数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5.系统掌握本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方法,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6.能较为熟练地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四、学制和在校学习年限
本专业招收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报考人员前置专业应与所报考专业领域(方向)密切相关。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五、培养方式
本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行全日制管理模式,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三段式”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进行;专业实践在研究生实践基地完成;学位论文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同步进行。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校内导师是第一导师,对培养质量全程负责。积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专业人员担任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专业实习、学位论文选题等实践环节工作。
六、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1.学分要求
学科教学(数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达到毕业标准的课程总学分为43.5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23.5学分,实践教学环节8学分。
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3门教师教育类本科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数学学科教学论),不计学分。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方向必修课、选修课和必修环节。公共必修课和学科基础课由研究生处统一组织教学,方向必修课和选修课由各学院自主开设。一般学位课(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方向必修课)的考核方式为考试,非学位课采用考试和考查两种方式考核。
课程学时和学分的对应关系为16学时计为1学分,课程学习原则上不超过1年,课程学分设置表详见附件1。
七、必修环节
1.数学教育前沿讲座(1学分)
邀请高校、中学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举行关于数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沿讲座。专业硕士在学期间须参加不少于3次的行业前沿讲座。
2.文献研读(1学分)
学生完成本专业和导师指定的经典必读书目和重要学术期刊、文献专著的研读。导师负责对学生文献研读的指导、检查与考核,可采用读书报告、专题研讨,学生提交研读报告等方式进行。
3.实践教学
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和《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本要求》的相关规定,制定实践教学基本方案。
(1)实践教学目标
实践教学是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实践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四有”好老师的要求,通过系统设计和有效指导,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了解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探究教育改革的前沿问题;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师德修养,形成扎实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树立在实践中反思与研究的意识,提升教育研究和创新能力,为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2.实践教学基本原则
(1)协同育人。强化培养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实践基地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多方参与、协同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
(2)明晰职责。创新培养校院两级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加强学校和院系之间的联动,明晰各方管理职责,汇聚校内资源,保障实践教学规范化、制度化。
(3)强化指导。有效实施双导师制,健全指导教师选拔和激励机制,明晰指导职责,强化合作指导,系统制定实践教学指导方案,将有组织的指导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
3.实践教学内容
根据教指委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教育硕士专业实践包括四个阶段,分别为校内实训、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实践教学总学时原则上不少于1学年,其中到中学进行校外集中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学期。
(1)校内实训(2学分)
校内实训安排在第1-2学期,包括教育硕士基本功训练、教育教学技能比赛、教师教育讲堂系列专题报告会,撰写1份不少于1000字的教师教育讲堂报告心得体会以及录制15分钟以上课程1节,旨在强化本专业学生教学能力,在进入专业实践基地前熟悉课程内容,解决自身教学技能存在的问题。
(2)教育见习(1学分)
一般安排在第1-2学期。教育见习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导师和行业导师的协同指导,促进学生了解优秀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学习优秀教师的师德风范、教育教学方法,反思教育理论与教学原则,激发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实践研究的兴趣,提升发现和分析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主要任务包括:
教学观摩:本科为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听课不少于8节,本科为非师范类专业或跨专业学生听课不少于12节,其中公开课听课次数不少于2次;观摩主题班会不少于1次。
教研观摩:观摩学校教研活动不少于3次;观摩县区级以上教研活动不少于1次。参加教育管理专家或教学一线名师的专题报告和讲座2次。
文化体验:体验和分析教师的工作和学校文化。旨在让本专业学生熟悉专业实践单位正常教研活动,便于下一阶段参与其日常教学活动。
教育见习结束后,研究生须填写《商洛学院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见习考核表》,并提交不少于5000字的专业实践报告,考核合格后获得相应学分。
(3)教育实习(4学分)
安排在第3-4学期,在实习基地进行不少于半年的教学实践。包括实习动员、听课(每周4节)、撰写教案并试讲、独立授新课(6节)并讲评(2次)、辅导作业及批改试卷、参加教研活动、参加学生综合活动、参与集体及个别学生教育工作、搜集课程相关案例、独立组织班级集体活动(2次),实习阶段旨在培养本专业学生全面参与教学实践能力,尤其是教学技能之外的实习单位日常活动,对促进本专业学生认识工作性质、提高工作觉悟、培养工作热情,有着重要的桥梁衔接作用。
1.教育研习(1学分)
安排在整个专业实践环节中,并在实习结束后撰写总结报告(不少于5000字),旨在记录见习、实训、实习过程中的个人见解、思考、反思,寻找差距,弥补不足。
八、毕业要求和标准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和《商洛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规定和要求,研究生按规定在培养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中期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硕士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未达到学位授予条件而达到毕业要求者,准予毕业,获得毕业证书。
九、学位论文
1.开题报告
研究生开题一般应在第3学期末完成。学位论文主要由导师负责指导,导师组参与开题报告。开题答辩通过后至少一年,硕士生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2.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一般应在第4学期末完成。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规范研究生教育管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学习及学分完成情况审核、实践环节检查、课题进展情况、科研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导师评价、研究生个人总结,届时考核小组进行综合评定。
3.学位论文答辩
(1)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与专业领域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相一致,来源于中学数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学位论文应符合研究规范并凸显应用价值,论文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专题研究论文、调查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报告和案例研究报告等。论文正文部分字数不少于2万字。
(2)论文答辩
在研究生参加论文答辩之前,培养单位必须对其课程修读、专业实践、学分完成情况及论文开题情况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申请论文答辩。论文通过预答辩、检测和评审之后,研究生方可参加答辩。
论文须有2位本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家评阅审查。答辩委员会5-7人组成,研究生本人的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且校外专家1人以上,行业导师1人。
十、其他规定
1.主要文献、书目及刊物
必读书目须提交读书笔记,每本不少于2000字。
2.适用年级
本培养方案从2026级研究生开始执行。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数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公共 必修课 |
S26010001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32 |
1 |
考试 |
S26010002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
1 |
16 |
2 |
考试 |
S26010003 |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研究 |
1.5 |
24 |
2 |
考试 |
S26020004 |
学术外国语 |
3 |
48 |
1 |
考试 |
学科 基础课 |
S26020101 |
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 |
1 |
16 |
2 |
考查 |
S26110102 |
教育原理 |
2 |
32 |
1 |
考试 |
S26110103 |
课程与教学论 |
2 |
32 |
1 |
考试 |
S26110104 |
教育研究方法 |
2 |
32 |
2 |
考试 |
S26110105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
2 |
32 |
2 |
考试 |
方向 必修课 |
S26030201 |
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 |
2 |
32 |
1 |
考试 |
S26030202 |
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
2 |
32 |
1 |
考试 |
S26030203 |
数学教育与测量评价 |
2 |
32 |
2 |
考试 |
S26030204 |
数学方法论 |
2 |
32 |
2 |
考试 |
选修 课程 |
S26030301 |
学科素养类课程(4选2) |
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 |
2 |
32 |
1 |
考查 |
S26030302 |
人工智能及教育应用 |
2 |
32 |
1 |
考查 |
S26030303 |
现代数学与中学数学 |
2 |
32 |
2 |
考查 |
S26030304 |
高等数学观点下的中学数学 |
2 |
32 |
2 |
考查 |
S26030305 |
教育专业类课程(2选1) |
中学数学解题与实践 |
2 |
32 |
1 |
考查 |
S26030306 |
中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
2 |
32 |
1 |
考查 |
S26030307 |
专业特色类课程(2选1) |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 |
2 |
32 |
2 |
考查 |
S26030308 |
数学教育研究导论 |
2 |
32 |
2 |
考查 |
必修 环节 |
S26030401 |
数学教育前沿讲座 |
1 |
/ |
/ |
考查 |
S26030402 |
文献研读 |
1 |
/ |
/ |
考查 |
S26030403 |
中期考核 |
1 |
/ |
/ |
考查 |
S26030404 |
专业实践 |
校内实训 |
2 |
/ |
1-2 |
考查 |
S26030405 |
教育见习 |
1 |
/ |
1-2 |
考查 |
S26030406 |
教育实习 |
4 |
/ |
3-4 |
考查 |
S26030407 |
教育研习 |
1 |
/ |
1-4 |
考查 |
研究生必读/选读书目及刊物
序号 |
著作或期刊名称 |
作者或出版社 |
文献类别 |
备注(选读/必读) |
1 |
教育的目的(全译本) |
怀特海 |
书目 |
必读 |
2 |
有效的教学方法 |
保罗·R.伯顿,戴维·M.伯德 |
书目 |
必读 |
3 |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
拉尔夫·泰勒 |
书目 |
必读 |
4 |
民主主义与教育 |
约翰·杜威 著,陶志琼 译 |
书目 |
必读 |
5 |
差异化教学 |
格利·格雷戈里 |
书目 |
必读 |
6 |
数学教育概论(第三版) |
张奠宙 |
书目 |
必读 |
7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
教育部教材局 |
书目 |
必读 |
8 |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
教育部教材局 |
书目 |
必读 |
9 |
数学教学论(第二版) |
曹一鸣 |
书目 |
必读 |
10 |
数学教育研究导引 |
鲍建生 |
书目 |
必读 |
11 |
数学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
鲍建生 |
书目 |
必读 |
12 |
数学教学技能训练 |
何小亚 |
书目 |
必读 |
13 |
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 |
张维忠 |
书目 |
必读 |
14 |
数学教育心理学 |
李士锜 |
书目 |
必读 |
15 |
数学学习心理的CPFS结构理论 |
喻平 |
书目 |
选读 |
16 |
数学概念的心理表征 |
斯法德 |
书目 |
选读 |
17 |
古今数学思想 |
M.克莱因 |
书目 |
选读 |
18 |
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哲学 |
郑毓信 |
书目 |
选读 |
19 |
数学教育技术应用 |
李士锜 |
书目 |
选读 |
20 |
怎样解题 |
G.波利亚 |
书目 |
选读 |
21 |
数学的发现 |
G.波利亚 |
书目 |
选读 |
22 |
数学教育学报 |
|
刊物 |
必读 |
23 |
数学通报 |
|
刊物 |
必读 |
24 |
课程·教材·教法 |
|
刊物 |
必读 |
25 |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
|
刊物 |
必读 |
26 |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
|
刊物 |
必读 |
27 |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
|
刊物 |
选读 |
28 |
ZDM Mathematics Education |
|
刊物 |
选读 |